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12/13页)
管理机构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形成了统一的国家行政机构。伊本·沙特深深地明白,处理好和各个部落的关系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安全。他通过宗教信仰、联姻、军事管理等办法巩固国家的统一、团结。对纳季德地区的部落,他要求酋长们到利雅得伊斯兰法律与宗教学校学习;占领希贾兹后,要求部落酋长如数交纳天课,准备随时为国王服务。 为了与保守派缓和矛盾,伊本·沙特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派理论,例如,主张任何新技术只要不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抵触,即便在《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然而,保守的贝都因人和宗教学者视收音机、电话为魔鬼的发明。他们保守到有的地方在第一次出现卡车时,人们一拥而上将它烧毁的程度。伊本·沙特让人通过广播诵读《古兰经》,用汽车运送朝觐者,逐渐地使这些现代西方设备和技术被人们接受。他希望既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国家,又能够保持伊斯兰宗教原则。可是,起先阿齐兹一手创立的伊赫万组织却对这一切强烈反对。伊赫万组织以瓦哈卜教义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义,参加的人多为游牧的贝都因人,在建国前曾跟随阿齐兹南征北战,思想上落后保守。他们指责伊本·沙特跟英国异教徒打交道,将电报、电话和汽车带进了伊斯兰的土地,还容忍朝觐者播放音乐。他们的不满愈发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和武装叛乱。伊本·沙特果断决定以武力镇压平叛,部队装备了装甲车和无线电等现代设备,而狂热的伊赫万组织认为,只有刀剑和骆驼才是合乎伊斯兰教规定的武器。在1929年9月的决战中,装备着机枪的装甲车使伊本·沙特大获全胜,而伊赫万组织彻底崩溃。伊本·沙特在平定各地“伊赫万”叛乱前后,致力于维护伊斯兰教的各种传统,严守教规,保护朝觐者,深孚众望。1930年2月,伊本·沙特和伊拉克国王进行会晤并签订了友好条约。 1934年,阿西尔地区的埃米尔试图脱离沙特的统治与也门联合,伊本·沙特派儿子费萨尔率兵平叛。在英国的调停下,同年5月,沙特同也门签订了《塔伊夫条约》,沙特王国在取得了想要的边界后,停止了战争,保留了也门的独立地位。 ◎自先知穆罕默德以来最伟大的阿拉伯人 伊本·沙特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君主。他对阿拉伯半岛的贡献,如维护和平与统一、保护朝觐者、守护圣地等等,尤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充分展示出他作为一代开国领导人的卓越才干。 由于连年征战,沙特王国的经济一直未能得以发展。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落后的农牧业为主体经济。建国之后,这样的生产力所能提供的财力远远不能支撑一个不断扩大的政府活动和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基本需要。在1932年,沙特王国仅是为清偿各种债务就必须支付21.9万英镑。政府拖欠公职人员的工资长达半年之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为沙特政府的头等大事。那时,政府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发展主体经济的农牧业,在经济困窘的时候,伊本·沙特决定发展圣地朝觐业来增加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朝觐业确实为沙特王国提供了应急的资金,对稳定初建的政局和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朝觐业的收入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限制。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间,一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朝觐者的锐减,使沙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减,许多国家都不愿意向沙特提供贷款。就在这时,中东地区出现了一道曙光,即人们在伊拉克地区发现了石油。 如果沙特王国境内也有石油,那么国家的经济危机就迎刃而解了。伊本·沙特曾坦率对他的顾问菲比直言:“如果任何一个人现在给我一百万英镑,我将欢迎他在我的国度里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特权。”之后的几个月,一位美国慈善家为在沙特境内勘探石油而与伊本·沙特进行了会晤,他们商定由前者出资雇佣一位勘探工程师到沙特寻找石油和其他矿藏,从此,揭开了美国进入沙特王国开采石油的先河;1933年沙特阿拉伯特许美国的公司在沙特开采石油;1938年,第一口油井喷出石油,从此石油开采成为沙特新的经济命脉,源源不断的财富,随着石油滚滚流出。 伊本·沙特曾经命人将这样一首诗歌刻在议事大厅的墙上:“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荣誉,我们并非依靠父辈。我们要超过先辈一样工作,我们要超过父辈一样建设。”他下令建立了很多农垦区,把从沙漠地带游牧的贝都因人引进“希吉来”农垦区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这种农垦定居区发展成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综合体。他把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从而为沙特发展民族经济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他并不想完全倚重于石油产业,他鼓励民众开展经贸往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现代科技;利用不断增加的石油收入建设城镇、港口、机场,购买民航飞机,成立阿拉伯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