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11/13页)
度地由土耳其政府操控。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四面受敌的情形下,下一步的行动关系到新沙特家族的生死存亡。他将目光盯向了拉希德,若与他交战,只是家族与家族间的复仇,而别的国家则不便于从中插手。如果拉希德没有援助,那他的胜算就比较大了。 伊本·沙特打着复仇的旗号,1903年和1904年间,多次打败了拉希德家族的军队,先后占领了阿尼则、布莱达、白吉里叶等纳季德地区大部分土地,把拉希德家族赶到了内志北部他们的老家夏马尔山区。拉希德家族本来向土耳其人求救,可是也门地区在1905年发生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运动,土耳其人被迫调兵到也门应付事变,分身乏术。伊本·沙特趁机再次对拉希德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两军为争夺盖西姆地区进行大决战。1906年2月,拉希德部队在战争中大败,拉希德本人被杀,沙特家族终于一雪前耻。 手抄阿拉伯文《赞圣集》 在伊本·沙特夺取盖西姆的同时,内志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哈季尔、苏代尔等地的各个部落纷纷归顺了沙特家族。1905年,奥斯曼帝国从内志撤军。伊本·沙特新建的沙特政权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初占内志之后,沙特新政权下尤以游牧的贝都因人最不便于管理,这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为了使游牧人定居,深谙游牧人习性的伊本·沙特在1912年,开始着手组建宗教、政治、军事合一的伊赫万组织(意为“兄弟会”)。支持伊本·沙特的宗教学者发布教令,宣布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定,于是大批彪悍的游牧人加入了伊赫万组织,后来成为伊本·沙特东征西讨的主力军。 1913年,欧洲各地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不断,土耳其人疲于应付之中。伊本·沙特看准时机出兵半岛东北部的哈萨地区。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伊本·沙特腰间挂着的弹夹,引爆了弹夹中的子弹,他的腹部被炸开了一个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为稳定军心,他忍着剧痛将肠子塞回去,用腰带包扎好。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沙特军队清除了土耳其的势力,夺取了哈萨地区。一战结束后,伊本·沙特从1918年开始攻打拉希德家族残余部队。1919年,他又打败了哈希姆家族的军队。1920年底,伊本·沙特率领大军包围了拉希德家族的大本营哈伊勒城。1921年2月29日,哈伊勒城陷落,被并入内志的版图,拉希德家族残部完全投降。 1923年,伊本·沙特征服了南部的阿西尔,将阿西尔并入内志王国。1924年,麦加的侯赛因宣布自己为哈里发,伊本·沙特当即决定进兵希贾兹即汉志地区。同年年底,麦加、麦地那、吉达相继被收复。1925年9月,伊本·沙特大军攻占交通重镇塔伊夫,侯赛因之子阿里逃往伊拉克。麦加和麦地那的宗教学者和望族显贵共同推举伊本·沙特为汉志国王。1926年,伊本·沙特自立为国王,成为汉志和内志的苏丹。 历经30年的征战,伊本·沙特终于统一了东起波斯湾西至红海之间的辽阔地区,成为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的守卫者。1932年9月23日,颁布国王诏令,将国名正式定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是现代沙特阿拉伯历史的开始。 1934年,伊本·沙特与美国石油部长在一起。 王国的诞生 作为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建者——伊本·沙特,如果说攻战利雅得有着偶然的机会成分,那么他后来的开疆拓土,征战30年,统一内志和汉志,凭的绝对是真才实干。 ◎文治武功的开国君主 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伊本·沙特除了武功,文治方面也堪称卓越不凡。他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政治形势,虽然统一了半岛,但沙特家族从来不是两圣地的保护者,也非先知家族任何一支的后裔,要想得到阿拉伯世界的认可,必须谨慎地处理各种政治、宗教、内外关系。 1943年冬,沙特吉达王宫,伊本·沙特国王的卫士。 1926年7月,伊本·沙特在麦加召开了近代历史上第一届世界穆斯林代表大会。会议专门解决朝觐事务管理问题,他还呼吁加强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他是第一个呼吁伊斯兰国家要互助互爱的阿拉伯国家领袖,因此作为圣地保护者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确立了沙特家族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1927年5月,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吉达条约》。条约废除了英国的特权,沙特阿拉伯王国获得了“完全和绝对的独立”,从而摆脱了数百年来受异族侵犯的历史。 建国初期,沙特王国主要由内志和汉志以及其他小部落构成。由于地区差异很大,伊本·沙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巩固政权。汉志由费萨尔王子管理,设立了六个基本部门,总代表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国王负责。在内志利雅得,设立有16个“迪万”(部)分管各种事务。直到20世纪40年代,政府才将汉志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