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 (第7/8页)
日落时分的伊塞克湖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伊塞克湖湖底发现了古城堡遗迹,还打捞出了古代生活用品和钱币,为古老传说增添了似真似幻的神秘意味。 ◎湮没湖底的历史风云 伊塞克湖东岸,有被淹没的乌孙国冬都遗址。遗址内残留建筑可以看出中国汉朝的痕迹,还发现了一些用汉朝文字书写的碑文。 这些汉代遗迹源自汉武帝时期的解忧公主和她的侍女冯嫽。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国,为乌孙国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成为西域人民心中的“一代国母”。她的侍女冯嫽嫁给乌孙国右将军。冯嫽颇有政治才能,“能史书,习事”,曾说服乌孙国王孙乌就屠归顺汉朝,被尊称为“冯夫人”。她和解忧公主一起,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友好往来,为西域各民族团结稳定做出了贡献。 苏莱曼圣山 山洞里的博物馆 几千年来,苏莱曼山高高耸立在奥什城外,站成一座巍峨的背景。它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为来来往往的旅行者指明了方位。苏莱曼山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心中的圣山,这里有建于16世纪的清真寺,有穆斯林的朝圣之地,还有一百多个存留珍贵岩画的岩洞。1983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在原有岩洞的基础上修建了博物馆,向外界展示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宗教成果。2009年,苏莱曼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莱曼圣山 ◎加入宗教信仰的原始崇拜 吉尔吉斯人对苏莱曼圣山的崇拜,源自远古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在古代,吉尔吉斯人在游牧生活中,对决定他们财富、居所的天、地、水、草等自然物产生了敬仰之情。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需要用祭拜、祈祷的方式来获得保佑。牧场上,毡房门总是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方便吉尔吉斯人在日升日落时对太阳进行祈祷。 作为山地国家,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吉尔吉斯人信奉“山父水母”。他们相信山和水都具有非凡的神力。传说,先知苏莱曼曾经到过奥什市外的苏莱曼山,因此,这座山成为吉尔吉斯人崇拜山神的载体。在苏莱曼山顶有一个泉眼,泉水顺山势流淌到山脚形成一方小湖。吉尔吉斯人认为这眼泉水源自圣山,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圣水”。每每遇到天灾人祸,或疫病流行时,人们都会来到苏莱曼山祈祷,饮用或带走圣水。他们笃信,圣山圣水会保佑他们渡过难关。 在信奉伊斯兰教后,吉尔吉斯人对圣山的崇拜又加入了宗教色彩。每到重大宗教节日,大批穆斯林都会拥入山上的清真寺朝拜祈祷。阿訇也时常在圣山上念诵经文,向穆斯林传讲教义。 ◎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 苏莱曼山是个海拔不足200米的“小个子”,不过,它山脉蔓延上千米,形成了绵延交汇的五座山峰。 苏莱曼山地势险峻,五座山峰上山洞众多,有天然形成也有人工开凿。这些山洞内大都雕刻着岩画。从笔法和刻痕来看,这些岩画分属于不同年代。简单的岩画寥寥几笔,刻成难以尽识的几何图形;还有的岩画主题为动物、人物,笔法生动,雕刻得栩栩如生。最复杂、技艺最高超的是事件岩画,刻画出战争或捕猎、祭祀等宏大场面。这些岩画对后人研究古吉尔吉斯人的生活细节、社会形态有很大帮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吉尔吉斯政府将苏莱曼圣山的山洞打通成为博物馆后,又在其中展出了人类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它们“见证了奥什古城3000年历史的变迁”。 苏莱曼圣山和山脚下的清真寺 民族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推向全世界。他坚持用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写作,为吉尔吉斯文学进入世界文坛奠定了基础。 居中右手打手势的人是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著名作家与称职外交官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童年经历较为坎坷。他的父亲是吉尔吉斯第一代苏维埃共产党员,但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迫害。丧父后,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生活陷入困顿。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大批吉尔吉斯人赶赴莫斯科前线参加战斗。在纷乱战局中,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度被迫辍学。“二战”结束后,他先后在吉尔吉斯农学院和高尔基文学院学习。 少年时期的生活丰富了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阅历,高尔基文学院的进修奠定了他的文学根基,自24岁起,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并很快小有名气。他一反当时流行的战争文学和伤痕文学,着重描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