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 (第8/8页)
他对景物的描写十分传神,在他笔下,山川草木似乎都有了灵气,成为烘托故事气氛的良好“道具”。1962年,他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获得了苏联最高文学奖列宁奖。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生笔耕不辍,他坚持双语写作,注重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将吉尔吉斯文学和苏联文学推向了世界。写作的同时,他还担任着外交官的重要职务。 苏联解体前,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总统委员会的委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又任命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其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将驻比利时大使的职务交给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还让他兼任国家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代表的重职。终其一生,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直深得俄罗斯政府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信任,是一位相当称职的外交官。 ◎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他擅于描写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强烈情感,通过温情的景色描写和浪漫主义抒情手法,提炼出人类内心的真性情,让读者感同身受。 他的代表作《断头台》中,别出心裁地将母狼阿克巴拉设计成贯穿全篇的艺术形象,通过主人公阿夫季、波士顿与母狼之间发生的故事,借助悲剧性的结尾,对人与社会、自然、历史等社会问题提出关注和反思。 在他另一脍炙人口的名作《白轮船》中,讲述了被父母遗弃的吉尔吉斯小男孩和长角鹿的故事。书中诗歌般的语言,悲剧性的结局,使作品通篇充满了“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心弦,让人们在悲伤后反思生活,深刻思索作者所要表达的社会问题。 杰出统帅伏龙芝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苏联时期吉尔吉斯籍著名将军。他出生于吉尔吉斯的比什凯克市,性格坚毅,聪敏好学。少年时,伏龙芝即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在十月革命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军队指挥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很多军事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位于首都比什凯克市的伏龙芝雕像 ◎西伯利亚的“军事科学院” 1904年,19岁的伏龙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彼得堡工学院。入学不久,因从事革命活动,伏龙芝被学校开除。同年,伏龙芝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开始了革命生涯。在革命队伍中,伏龙芝很快展现出他的统帅才能。1905年,他领导了伊万诺沃一沃兹涅先斯克工人运动,在莫斯科武装起义中带领工人赤卫队英勇战斗。 伏龙芝的杰出表现受到领导层的注意。1906年,伏龙芝见到列宁,并在与列宁的长谈中受益匪浅,开始一边进行革命斗争一边钻研军事著作。不幸的是,不久,伏龙芝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役。流放期间,伏龙芝想尽办法继续进行革命。他成立专门研究军事问题的小组,在住所向志同道合的人们传授军事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流放地的同志戏称伏龙芝的居所为“军事科学院”。 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伏龙芝从流放地逃出,回归革命队伍,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种种经历,为伏龙芝形成系统、有效的政治工作思想奠定了基础。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肖像 ◎杰出的军事才华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时,伏龙芝不惧艰苦,创办了《火星报》并在军队中广为推行,发挥了积极的舆论作用。粉碎了科尔尼洛夫叛乱后,伏龙芝接手了叛军的说服教育工作。同时,他组建工人赤卫队,全力配合党中央即将发起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伏龙芝很快被提升为第4集团军司令员。之后,伏龙芝频频展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他带领麾下军队击退了白军20万兵力的进攻,肃清了土耳克斯坦的反革命武装,多次击溃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解放克里木半岛时,伏龙芝异军突起,绕道海路突破敌军防线,一举战胜敌军。列宁称赞克里木战役为“红军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苏联和平建设时期,伏龙芝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大量战争实例,著成一系列军事理论著作,如《未来战争的前线与后方》《军事建设道路》等。伏龙芝系列军事思想为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模式奠定了初步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方法成为领导军事科学各个领域的方法”。可惜的是,伏龙芝英年早逝,未能把他的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到底。 比什凯克市曾一度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直到独立后才改回。至今,比什凯克市仍立有伏龙芝雕像及伏龙芝纪念馆,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杰出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