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_第三章 古韵风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古韵风情 (第7/10页)

自己的领土,并在晚年开始建设这座城市,使其成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第一座都城。都城位于扎格罗斯山一处盆地中,如今已经彻底失去往日的繁华与辉煌,只在大漠黄沙中留下几处迎风而立的遗址:居鲁士大帝的衣冠冢、居鲁士大帝的私人宫殿和一座要塞。
  王城的建设与统治者休戚相关,但在居鲁士建设帕萨尔加德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战无不胜的自己,会在“人生中最为残酷激烈的一场战役”中身首异处。那一战,他甚至没有马革裹尸的机会,头颅先被放进装满血的革囊,头盖骨后来又被制成盛酒的容器。他更没有想到,帕萨尔加德虽未建成,但在若干年以后,这座昔日的王城会因为自己的衣冠冢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居鲁士虽然战败身亡,但由于他对民众的宽容博爱,对文明、习俗和信仰的忠诚维护,后辈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他的事迹被载入《圣经》,伊朗人尊其为“国父”,连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都将他视为榜样,一再下令修葺衣冠冢,并亲自来到帕萨尔加德祭扫。
  ◎“我是居鲁士,阿契美尼德的君王”
  2500年以来,居鲁士衣冠冢就那么孤傲地屹立在穆尔加布平原上。这座用巨大花岗岩砌成的七层建筑,最上层是一个普通的长方形墓室,墓室长3.17米、宽2.11米、高2.11米,有一个低而狭窄的入口,低调得令人无法想象陵墓内曾是一番富丽堂皇。但是,从来没有人敢轻视这座简单朴素的石墓,前来瞻仰的后辈们无不怀着崇敬之情,默默缅怀那位保护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英雄帝王。
  居鲁士大帝私人宫殿遗址位于石墓北面,有着独特的30柱中央大厅和宽阔的前后阳台。那些石柱今已歪斜残破,只余基座和下半段,部分上半段石柱陈列在法国卢浮宫内。在宫殿的门厅里,尚能看到一些稍受亚述风格影响的浅浮雕。
  宫殿遗址的东南方约250米处,是一个长方形的观众厅遗址。这里本是一座18米高的多柱厅,周围有一圈小阳台。宫殿遗迹向北约500米处有一座所罗门监狱,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早已失去当时的威严与肃穆。
  爬上宫殿遗址不远处的小山,便可放眼观览山上那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巨大要塞。要塞的外墙已破败不堪,要塞的后面曾是国王接见官员和来使的地方。
  站在山丘之上,眺望整个帕萨尔加德城,所有风光尽收眼底。当热烈的阳光洒向挺拔的石柱,地面留下一道斜长的暗影,昔日王城的辉煌就悄悄隐默在这片光与影之间。
  遗址上一段著名的铭文
  居鲁士大帝私人宫殿遗址的一根柱子上刻着几行铭文,从上到下分别是用古波斯文、埃兰文和阿卡德文表达的同一句话:“我是居鲁士,阿契美尼德的君主。”
  塔赫特苏莱曼
  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历史过于纷繁复杂,建筑则是最有力的佐证,即使它伤痕累累,也足以证明曾经发生过的零星往事。塔赫特苏莱曼就是这样一处古老的遗址,别看它现在残破不堪,早在几千年以前的那个荣光时代,这里可是一组神圣的皇家建筑群。
  ◎在战火中凋零
  塔赫特苏莱曼遗址
  塔赫特苏莱曼的整体设计体现了2500年以来该地区对火和水的崇拜。绿色的远山和清澈的湖水包围着残存的遗址,冲淡了苍凉的历史气息,人文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了一个整体。
  塔赫特苏莱曼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地区——早在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之时,每位国王登基时都要到这里进行祭祀典礼。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一位尼迪亚王于凯特斯芬(今巴格达附近)进行加冕仪式时还曾徒步至此,在众位教徒面前接受神圣的授权仪式。那个时候的塔赫特苏莱曼,楼台叠起、殿宇巍峨,俨然已建起一组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可惜的是,由于饱受战乱之苦,塔赫特苏莱曼后来渐渐变得面目全非。224年,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创了萨珊王朝,人们把强大的萨珊王朝称作埃兰或埃兰沙赫尔。公元7世纪前后,阿拉伯人手执弯刀打马逼近,日渐式微的萨珊王朝难以抵挡,慢慢消亡在历史的尘烟深处。
  当萨珊王朝如日中天之时,拜火教也重新盛起并被尊为国教,萨珊诸位国王均任拜火教教主,塔赫特苏莱曼便是当时拜火教的一处避难所和祭火坛。萨珊王朝灭亡以后,波斯进入伊斯兰化和蒙古化期间,有些拜火教教徒谎称此处是“所罗门的宝座”,方才使其侥幸留下了一片残垣。
  ◎宗教性建筑
  20世纪50年代末期,塔赫特苏莱曼遗址开始进行考古挖掘。这片遗址地处伊朗西北部火山区的一片山谷之中,北部被里海包围,东边是查勒斯河,南面是阿拉姆特和特格汗姆山谷,西面是一片叫作西菏泽的原始大森林。遗址包括拜火教避难所的主要部分、部分重建于蒙古可汗尼德时期的拜火教主圣堂,以及萨珊王朝时奉献给安哈希塔的神殿。它是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且规模最大的萨珊王朝时期建筑,也是萨珊王朝末期最伟大的集合了宗教、政治、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赫特苏莱曼遗址位于高出周围地面约20米的高地上,四周曾被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