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璀璨的文明 (第11/15页)
,并定为他的第一继承人,因为恺撒只有一个女儿,但是女儿嫁给庞培后死于难产,恺撒需要一个继承人。安东尼的母亲是恺撒同族的姐姐,算是族甥。按照辈分来讲,安东尼比屋大维要高一辈。 为了跟屋大维结盟,安东尼把他第三任妻子和其前夫生的女儿嫁给了屋大维,而屋大维则让自己的姐姐小屋大维娅嫁给了安东尼。安东尼爱上克娄巴特拉之后,便和小屋大维娅离婚,这让屋大维非常恼火,仇恨的种子因此而埋下。 17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圭多·卡格纳希的传世之作《艳后之死》 他恨不得杀了她。如果没人劝阻,他可能已经杀了她。 这一次,克娄巴特拉的身体没有发挥作用,她悻悻地回到埃及。此时,痴情的安东尼也回到埃及,并派人告诉她,他俘虏了亚美尼亚国王及其亲属和臣子,夺取了这位国王的所有财富,只要克娄巴特拉回到他身边,他愿意把这一切都送给她。她当然求之不得。 就这样,克娄巴特拉嫁给了安东尼,尽管安东尼已经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两人开始光明正大地秀恩爱,并一起贪婪地享受财富与权力带来的快感——他们一顿晚餐可以花掉一个普通百姓大约10年甚至更久的积蓄。 然而克娄巴特拉还是不满足,她趁安东尼喝醉后向他索要罗马。安东尼竟然一口答应。这时的罗马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俨然一个玩具,轻易就被主人易手,尽管这个国家的辉煌流着整个民族的鲜血。 ◎人生的最后一刻 安东尼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引起罗马人的不满,特别是恺撒的义子屋大维。屋大维是恺撒第一继承人,又是安东尼美丽妻子的弟弟。他早已看不惯安东尼,已纠集军队攻打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这场战争,安东尼一败涂地。克娄巴特拉也束手无策,她只想到了用同样的媚术去笼络屋大维,却被屋大维狠狠羞辱了一番。安东尼不堪失败的屈辱,挥剑自刎。克娄巴特拉彻底绝望了,她躺在安东尼的尸体旁,在胸口上放了几条毒蛇,任由毒液入侵她的血液。当屋大维发现想救治她时,为时已晚。据说,屋大维打造了一座连理墓,将二人合葬。 关于克娄巴特拉的死亡,还有另一个版本。战败后,安东尼担心克娄巴特拉会背叛他,于是先下手为强,用毒酒杀了她。 不管哪个版本,她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虽然不知道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起码可以知道历史对这个女人十分厌恶,连流传的传说对她都这样残忍。 “诗圣”艾哈迈德·邵基 她永远奔流不息, 乍一看——却像凝然不动。 一望无际的河水倾泻奔流, 是如此雄浑,又如此安详; 可是只要稍微激怒, 汹涌的水流便泡沫飞溅, 带着雄狮般的怒吼, 掀起惊涛巨浪。 像甜蜜的希望, 她的玉液琼浆对我们无比珍贵。 像龙涎香一样, 她的两岸碧波荡漾,四际芬芳。 尽管她泥沙浑浊, 却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河黯然失色, 神圣、浩瀚的尼罗河啊, 是我们永恒的母亲! ——《尼罗河》 诗人艾哈迈德·邵基(左)与政治家扎格卢勒(右) ◎被流放的贵族 艾哈迈德·邵基由于出身高贵,所以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就写了许多讴歌国王和宫廷的诗歌。再加上他的家族有阿拉伯、土耳其、希腊人的血统,所以在母语之外,他还懂得土耳其语,之后又学习了法语。通晓三国语言,让他的阅读范围变得比寻常人广泛,学识与思维也阔达许多。在这个基础上,他对语言的运用显得比大多数人娴熟,在别人眼里,他成为一个诗人是早晚的事情。 1887年,19岁的邵基被家族送到法国留学,在这期间,他接触了大量优秀的法国文学,包括雨果、拉马丁、拉封丹。回国之后,他毫无悬念地进入宫廷任职,成为国王阿拔斯二世的御用诗人。 这样安逸的文学生活过了20年,他的作品鲜有苦涩,大多是为执政者歌功颂德的宏伟诗篇,虽然同样具有不菲的文学价值,却总是少了些生活气息。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赶走了埃及国王,拥立了亲英的侯赛因·卡米勒。邵基第一次体会到恐惧与愤怒,于是他的诗歌空前的愤慨,具有尖锐的批判性。这一次爆发,得罪了英国人,他被流放到遥远的西班牙。 流亡的日子,对身心是一种折磨,但自古“文章憎命达”,越是绝望的处境,越能击发文学家的创作激情。于是邵基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大多围绕着怀念家乡、追溯历史、凭吊遗迹展开,比如著名的诗篇《尼罗河》。 ◎再也不是潇洒的贵族 一战结束后,邵基终于回到久违的家乡。然而此时的埃及已经不是从前安稳的模样,它正爆发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斗争。邵基经历了流亡,对埃及百姓的疾苦终于感同身受。他不再充当宫廷的喉舌,而是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写起了表达人民对社会制度、民族未来的期盼和努力的诗歌,比如《狮身人面兽》《在金字塔下》等。 在民族独立和争取自由上,他写道:“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手,一定能打开自由之门。